<<返回主站
简体 繁体
无障碍阅读 关闭适老模式

人民网|河南清丰:法治“金钥匙” 打开乡村“幸福门”

序号:17709发布机构:政府办公开形式:主动公开公开时限:常年公开网站发布:2020-11-18


    

每天早上,蔡娟都会提前一个小时到办公室,干劲十足地安排一天的工作。

    从“枫桥经验”发源地——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到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这位浙江省一级人民调解员,一年前将自己干得风生水起的“娟子工作室”搬了过来,不远千里将“枫桥经验”的“金种子”播撒到了中原大地。

    清丰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吸引“能人”来?当地人说,“栽好梧桐树,凤凰自然来!”多年来,因为群众“信访”不“信法”等原因,清丰一直是个“信访大县”,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把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治理战略中,法治起着根本性和保障性的作用,如何将群众从信访渠道引入法律渠道,就成为摆在清丰面前的“硬骨头”。

   “全面建设法治乡村,别无选择!”号角吹响后,清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在化解矛盾上形成了“拳头效应”,2019年全县赴京、到省越级访批次分别比2017年下降76%和79.6%,85%的行政村成为“无访村”。

鲜明的数据对比背后有怎样的运行机制?近日,记者深入清丰县部分乡镇采访,探寻乡村和谐、群众安居的“金钥匙”。


   


  法治文化氛围浓 群众“学会用法”

    “真不敢相信,我这拖了7年都没要回来的粮食,拿起法律的武器,不到7天就解决了!”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村民袁社锋最近逢人就说这事儿,末了还要做一回法治“宣传员”:“遇事儿用法律,靠谱!”

    事情要从2013年说起:当地人有个习惯,将家里的麦子存到面粉厂,面粉厂按市场价将小麦折合成面粉,农户可以随时去支取面粉食用,一来方便保存,二来也省事儿。当年,袁社锋将家里的900多斤小麦全部存到了当地一家面粉厂,没想到第二年面粉厂就倒闭了,欠下的面粉无人返还,一起遭受损失的还有本村以及邻村的几十户人家,涉及金额七八十万元。

    村民认识面粉厂的老板,只好结队一趟又一趟去堵他。每次老板都说等别人欠他的钱还了,他就有钱还村民了。可是一等二等一直等了7年,眼看连面粉厂废弃的房子都要拆了,村民们干着急没办法。

    “我突然想到,村里现在到处都是宣传法律,天天耳濡目染的,我们是不是也试试用法律解决?没准管用!”袁社锋脑子一转,找到村委咨询,村委指导他们联系村居法律顾问,法律顾问出面跟原面粉厂老板协商,厘清法律关系,不到7天,老板写下承诺书,元旦前还清所有村民欠款。

    遇事儿不知道“用法”曾是基层百姓的普遍状态,为了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清丰县大力推进法治广场、长廊、院坝等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今年以来,清丰县投资1300万元,建成占地110亩,集民法典公园、宪法广场、法治人物广场、法律宣讲广场为一体的全省首个法治文化综合体。总投资2600万元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已经完成土地划拨和规划设计。固城、高堡、马庄桥等一批高标准的乡村法治文化阵地相继建成。戏曲普法、报刊普法、网站普法、微信普法、抖音普法等新旧普法手段齐上阵,宪法宣誓、法律宣讲、法律赶大集等各种普法活动丰富多彩,当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法律服务在身边 遇事“有人可找”


 一直以来,村居法律顾问与群众之间缺乏桥梁和纽带,要么难以真正融入群众,要么苦于群众咨询量大,应接不暇。

    2019年4月份,刚到任的清丰县高堡乡司法所所长陈瑞丽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探讨,提出了建立精准普法和法律服务机制的设想,并通过多次汇报,赢得了县司法局和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当年8月,高堡乡法治乡村建设试点动员会召开,开始了对精准普法与法律服务机制大胆尝试。

    她利用村居法律顾问资源,以管区为单位,启动“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为每个村配备一名普法员,为每个村民小组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利用在村居法律顾问和普法员、法律明白人之间建立的师生关系,构建起“村居法律顾问——普法员——法律明白人——群众”塔式法律咨询体系,避免低效和重复,让法律顾问腾出精力解答更重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法律服务的针对性和普法的精准性,基于这一做法的高堡乡试点入选《全国法治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目前正在向全县推广。

    如今,法律“土专家”在身边,群众遇事儿有人可找可问,需要调解解决纷争时,乡村人民调解员一个电话就上门服务。

在调动调解员积极性上,清丰县也花了颇多心思。乡村人民调解员是是基层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但是长期以来队伍薄弱,制约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咋解决?清丰县成立了河南省首家县级人民调解员协会。通过公开招标,承接政府购买调解服务,成为全国第一个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人民调解员协会。调解员由协会招聘、培训再派遣到县矛调中心和各乡镇调委会担任专职人民调解员,理顺了劳动关系,29名年轻人加入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

    招进来还要管得好。协会为每一位调解员的手机安装了智能软件并个性定位了考勤坐标。不同岗位的人民调解员只有到了指定位置才能打卡,从而有效解决了远程考勤问题。同时,以出勤情况为依据创新了补贴发放办法,由原来的每月1200元定补改为每出勤一天50元+每月满勤奖200元+案件补贴每件100—300元,同时规定对重大案件实行重金悬赏调解。

    激励机制一出,大大调动了调解员工作积极性,出现了争着办案、用心办案的局面。全县人民调解组织成功调处案件量大幅增加,2018年达到4801件,2019年达到5022件,分别是2017年的187%和196%。群众真正实现“有事儿不用跑,服务在身边”,满意度大幅提升。


 






    渠道多样合力大 解纷“找了管用”


亿洲广场是清丰县最大的商业综合体,共有商铺业主980户。疫情防控期间,商户全部停业。解除管控后,为保障商户尽快恢复经营,亿洲公司根据商户意见,要求业主减免两个月的商铺租赁费共计200多万元。由于此意见同亿洲公司与业主、商户签订的《委托经营合同》《商铺使用合同》分歧较大,业主认为自身利益受损,组织80余人多次到清丰县信访局集体上访,商场复工复产工作陷入停滞。

    这起案件属于租赁合同纠纷,又涉及疫情防控,如不妥善处理势必导致矛盾升级,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清丰县信访局立即启动“访调”对接机制,将案件委托给县联调会调解。

    调解员分别多次与公司代表、业主座谈,经过耐心细致的调解,856套商铺业主与公司达成调解协议。未达成协议的其余124户业主,县联调会值班律师引导其进入诉讼程序。

    县人民法院立案后,启动“诉调”对接机制,将124户业主的诉讼案件委托县联调会进行诉前调解。县联调会再次召集业主座谈,又反复与亿洲公司沟通,与其中 83户业主再次达成调解协议,协议签订后,县人民法院进行了司法确认,确保协议按时履行。

    经过2轮调解,仍有41户业主不同意调解意见而进入诉讼程序,县人民法院于2020年6月作出判决。至此,一场由疫情引发的群体性信访案件成功化解,商户恢复正常经营。

  群众“信访”不“信法”,是信访量居高不下的主要根源。为把群众从信访渠道引入法律渠道,清丰县建立了“访诉调”联动机制,利用综治信息平台植入了“智慧民调”模块,建立了“访诉调”对接联动机制,形成了信访接待、人民调解、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司法确认、行政复议、速裁仲裁等无缝对接和一条龙服务,实现了从信访渠道到法律渠道的正向导流,这一机制的形成直接促进了信访量的大幅下降。2019年全县赴京、到省越级访批次分别比2017年下降76%和79.6%,85%的行政村成为“无访村”。

    同时,清丰县实行全科网格化管理,普法员和人民调解员每天奔走在村头巷尾,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发现问题,将责任区内的矛盾纠纷上传综治平台,平台再交办、协办、督办化解情况,从而实现县乡村高效对接和协调联动。2019年,全县调解组织共调解案件5022件,是2017年的2倍。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共同形成纠纷解决合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吸附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矛盾纠纷不上交。





主办:清丰县人民政府     技术支持:华网传媒

政府网站找错